“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怎样通过网络上好思政课,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是我院全体教师一直思考的课题。我们按照学院党委的要求,坚持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讲授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教育引导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荣誉感、使命感。
把疫情变成教材,“开学第一课”充分挖掘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将疫情防控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概论”第一课《战“疫”、我们有中国制度》与“形势与政策”第一课《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遥相呼应。老师科学设置讨论题目,比如“结合疫情防控说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讲述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之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中国制度”集结了强大战斗力,全国一盘棋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中国力量”凸显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汇聚起的共克时艰强大正能量。在探讨“讲讲疫情防控中感动你的人物事迹”时,师生互动,充分利用当前全国抗击疫情工作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打赢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
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师生收获满满。学生们在讨论区里回答积极、反响热烈。群聊互动区里,问题、答疑、体会交流持续不断,很多同学晒出自己的学习进度、课堂笔记截图。整个教学过程紧凑、忙碌,学生们积极配合的态度、签到率、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超乎了预想,老师们纷纷表示惊喜与感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颖:“线上教学对于接近退休年龄的我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第一次怀着如此忐忑的心情进入班级,发放通知、组织签到、指导学生完成课堂视听任务、布置讨论、作业、辅导答疑,四节课下来,虽然感觉特别忙碌、特别累,但是看到同学们在特殊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这么高,很是欣慰…”。青年教师刘向男:“准备了好几周的网上授课今天正式开始了…在讨论环节,对2020年新冠肺炎对我们的影响、中国能够战胜疫情吗?同学们回答个个精彩,正能量满满,让我对我的学生们刮目相看。思政课兼职教师郑明月、于海辰:“虽然准备了好长时间,第一次上网课还是有点紧张和小激动,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配合积极、紧跟老师思路,踊跃参与课堂学习、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励我们更加认真地准备好每一节课,在非常时期,给学生们一个有获得感、归属感、亲切感的思政课堂”。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留言,称赞第一课“别开生面、别具匠心、别有风味”“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要努力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守规则、有担当、懂感恩,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同时,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动,鼓励学生们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中的困难,理性面对当前与疫情有关的社会舆论和新闻报道。
开学第一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课下的精心准备。按照党委统一要求,针对疫情期间的思政课教学工作,组织老师充分利用网络、尤其是微信工作群开展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上丰富拓展,参加学院组织的线上教学培训,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确保每节课“教学有准备、内容有设计、管理有方法、课后有检验”,让思政课“小课堂”与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大课堂”实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思政课教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对全体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我们将总结第一课的经验,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继续将疫情防控中的典型做法和人物事迹继续作为后期教育教学中的“活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撰稿人:刘 颖
核稿人:张景成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