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承古韵,琴音润社区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开展古琴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
古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三千余年的精神追求与艺术哲思。其“清微淡远”的音色与“中正平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推动古琴非遗文化在基层沃土扎根, 6月18日下午,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七弦承古韵,琴音润社区”活动于长春市朝阳区光明社区悄然展开。本次活动由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旅游分院主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光明艺术学校协办。
活动在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王锐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王锐老师向众人介绍了非遗古琴走进社区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她提到古琴艺术作为承载千年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走进社区不仅能让居民近距离感受丝桐雅韵的美学魅力,更能通过沉浸式体验唤醒大众对传统音律的文化记忆,提升公众对古琴非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优雅、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培育非遗传承新生力量,促进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传承。
随后,非遗讲解员陈嘉鑫同学从琴额、岳山到龙龈、雁足,将古琴的构造娓娓道来;张峰睿同学则穿越历史长河,从商周青铜铭文到魏晋名士雅集,让居民们在“伏羲制琴”“嵇康绝响”的典故中,触摸古琴文化的脉络。
王锐老师携张峰睿、陈嘉鑫同学现场讲解并示范演奏初级古琴曲《仙翁操》。指尖在琴弦上起落间,古朴的琴音如清泉流淌。《仙翁操》是古琴经典开指曲目,其文化背景与北宋道家学者陈抟密切相关,融合了道教隐逸思想与儒家修身理念,并承载了古琴技法中“和”的美学精髓,既是初学者的入门必修曲,也是琴道哲学的微缩体现。
紧接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光明艺术学校校长王晓欢亲自带练古琴曲目《仙翁操》,她耐心拆解指法要领,从勾挑吟猱的基础动作到乐句的气韵衔接逐一示范,居民在反复练习中渐入佳境。
非遗文化讲解员王浩与李雨航同学以“伯牙鼓琴遇子期”的典故为引,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知音情怀娓娓道来。故事里的琴瑟和鸣,与现场琴弦的余韵遥相呼应,让居民们顿悟:古琴之美,不仅在声,更在其承载的人文精神——那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哲思。
活动尾声,全体参与者在琴桌前合影留念,本次活动圆满落幕。居民们纷纷表示: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一次灵魂的对话——让非遗不再是教科书里的符号,而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美学。
未来,在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旅游分院领导的带领下,师生将持续以非遗项目为载体,让更多传统文化 “走出去”,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现代生活的精神活水,在社区的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撰稿:王 锐
初审:朱 琨
复审:王 磊
终审:李 震
文化旅游学院2025年6月18日